窦农 | 那些年寄给外交部的钙片
那些年寄给外交部的钙片
“给外交部寄钙片的人越来越少了”,当外交部的领导在中央党校讲出这句话时,背后是怎样的五味杂陈?
这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最近在武汉给党政干部作报告时披露的。作为《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编者之一,陈晋讲话的主题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风格特点”。他说,习近平上任以来,在公开场合讲话中42次使用了“担当”这个词。有担当,体现在敢于负责,具体来讲,就是敢于担当,敢办大事,善办难事,能办小事,多办好事。
陈晋举例称,近年来,我国外交在南海问题上有理有节地进行斗争,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在钓鱼岛十二海里正常巡航。外交部领导到中央党校讲课时说,给外交部寄钙片的人越来越少了。
那是说以前很多咯?不由莞尔。这也许是民众太爱国的生动写照。
“寄钙片”的起源已不可考,但与上世纪90年代“全民补钙”的大时代背景大概脱不了干系。80年代,国内就有过“全民补钙,刻不容缓”的口号。1992年,卫生部公布第三次《中国居民营养与卫生》,其中提到中国人钙摄取不足,城市中51%男性和60%女性的钙摄入量不及所需要量的一半;达到标准的还不到10%……自此,从刚出生的婴儿到耄耋老人,不管生活质量如何提升、营养是否过剩,全社会始终处于全民“缺钙”的状态,经久不息,至今花样仍在翻新。
既然全民都缺钙,那给外交部寄钙片是体恤外交部工作人员吗?不,那是寄给外交部发言人的。
对公众而言,外交部发言人是了解中国外交最直接的窗口。他们的言论经常成为网络热点,有人叫好,有人编“段子”调侃,也有人“拍砖”,甚至有人给发言人寄过钙片,意思是发言人在有些问题上表态太“软”,需要“补钙”。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的炸馆事件,2001年的中美南海撞机事件……民间积聚的愤怒总需要一个出口,外交部发言人收到这些“特别的礼物”也不足为奇。“寄钙片”的民众也是费心,还需要查询外交部地址,买钙片,付邮费……
外交学院前院长、前驻法大使吴建民曾在2007年公开谈及此事。当年12月的新书发布会上,吴建民表示,给外交披上神秘面纱不符合时代潮流和百姓的需要,应该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外交事务。他举例说,前些年,曾有人因为不了解情况,给中国外交部寄来钙片,说中国外交太软了,需要补钙。“就是因为外交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太神秘了,老百姓对外交的了解太少,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吴大使曾被民间贴上“中国最大鸽派”的标签,这句话也许是他的心声。
“中方抗议”“中方强烈抗议”……这的确是外交部在一段时间里给人的印象。正如吴建民大使所说,这当中存在误解。以前,我们只能从电视和报纸上获得资讯,看到的多是单方面的信息。民众往往只看到中国外交部的抗议,很少知道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驳回了多少别国的抗议。比如1996年的台海危机,既有中国抗议美国航母开进台湾海峡,又有美国抗议中国向东海南海试射导弹。
现在,我们知道了,抗议在外交交涉大多是相互的,而且是家常便饭。比如,在这个大国“剧本拿反”的年份,中美军机、军舰在南海“异常接近”后,双方均提出抗议;在钓鱼岛问题上,中日也常常上演抗议驳回抗议的口水仗;来自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小国的抗议中国也让一些网民“舒坦”了许多……
外交部发言人代表国家发声,并非个人行为。在这背后有国家机制、发布制度的安排,如何发言是政策研究和信息获取分析的结果。正如前外长李肇星所说,发言人不是即兴表演、追求自我表现的演员,也不是那些抱有侥幸心理的学生答卷,必须掌握两条:说我知道的,说我可以说和应该说的。外交部第21位发言人刘建超此前也表示,外交不能搞成“出气外交”,因为出气并不一定能办成事。
在外交辞令中,抗议不代表软弱。一般来说,“外交交涉”是常规动作,而在交涉中诸外交语言的使用有相对固定的“习惯表述”,体现了一国对外政策,是捍卫一国利益的工具,含蓄、婉转、“话说半句”或使用多种“托辞”常是外交语言的特点。在使用外交辞令时,必须注意准确妥当,不可随意使用,以免招致对方误解,引起交涉上的不良后果。
根据成文的外交规则,如果两国发生外交纠纷,一般情况下首先采取的措施是交涉,比如外交部发言人在新闻会上批评、召见大使进行抗议等等,依事件的严重程度,交涉主要有关注(关切)、遗憾、不满、反对和抗议。抗议,是外交交涉中最严重的一个等级,包括“抗议”、“强烈抗议“和“最强烈抗议”。
第二个层面是外交制裁,如驱逐外交官或降低外交规格:由大使级变成公使级,公使级变成代办级;最严重的是召回大使直至断交。断交是争执双方的最后选择。
可见,给外交部扣上“抗议部”的帽子有点儿冤枉,总不能动不动就制裁啊,断交啊,宣战啊,毕竟和平合作才是主流。习近平在澳大利亚演讲时提到,中国是个“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作为“大块头”,磕磕绊绊甚至有时受点误解的委屈也是难免的。
今年2月,乌克兰局势急转直下,两派冲突愈演愈烈,吸引了中国网民的关注。一些网民在为普京果断反击叫好的同时,开始指责中国外交软,甚至又传出给外交部发言人寄钙片的说法。
这次连外媒都听说了。3月,澳大利亚媒体《商业观察》发文分析中国人为何迷恋普京,文中提到“中国某媒体上月的社论很能说明问题:中国民众曾为外交部发言人寄钙片并要求他挺起脊梁。该社论还称中国民众对‘韬光养晦’的方针愈加厌倦,希望北京的外交政策更加强硬。”
可是中国外交真的缺钙吗?当然不。无论是在东海还是南海,中国都能有效地维护着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就拿中日钓鱼岛之争来说,在日本“购岛”闹剧上演之后,随着中日在各个层面博弈的不断升级,我国以一系列实际行动打破了日本关于钓鱼岛不存在主权争议的谎言,也打破了日方所谓的日本单方面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实现了中日双方对钓鱼岛的交叉管控,今后对争议的解决中,我方处在更有利的地位。这个过程不知伴随着多少次抗议和驳回抗议。
至于中国与菲律宾的岛礁之争,我方以实际行动回应了菲律宾的挑衅,实现了对黄岩岛、仁爱礁等的有效管控,还在南海不断“喷”出新的岛屿,极大地弥补了历史欠账,还有效改善了守岛人员的生活条件。以前是抗议,现在是边抗议边建岛,甚至我方在用3000吨的渔政船拦截菲方300吨的补给船时也要抗议一番……这个画面,抗议简直就是卖萌,令人不忍直视。
话分两头说,正当一些网民认为我国外交软、需要补钙时,很多西方媒体却指责中国外交远离了邓小平时代的方针,变得咄咄逼人。比如,针对中国在南海的造岛行动,美国呼吁中国克制,日本有分析甚至危言耸听,称中国在永暑礁和美济礁建造巨大的人工岛,就等于在南海拥有两艘航空母舰,下一步就是“要把南海变成自己的领海”。你看看,这到底是谁需要钙片?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许有一天中国不再需要韬光养晦,但是我们对外交部的抗议也只需要抱着平常心看待,外交战线和国防战线一样,都是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给外交部寄钙片”这件事,也没有谁是谁非,寄钙片的和收钙片的都是爱国者。